杜紫軍博士:了解自己,找到優勢,善用他人資源

全球經濟及產業科技發展趨勢,台灣發展隱憂剖析

對於全球經濟未來展望,全球經貿成長動能受到2022年2月開打至今的俄烏戰爭呈現膠著、COVID-19疫情反覆肆虐、北半球極端乾旱氣候因素,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多次下修,加上新興國家的債務危機升高,各國央行加大升息力道因應通膨壓力衝擊,能源供給及貨運輸送對歐洲經濟的影響,黃小玉的價格波動及油價震盪,多方的牽制及變數,進而影響全球股巿、匯巿趨疲下跌,整體並不樂觀。

觀察台灣相對應的經濟情勢,出口動能降低,外銷訂單下滑,內需則因7月暑假需求,在零售及餐飲營業額則創歷年同月新高,勞動巿場尚屬穩定,但物價壓力是高的,景氣循環時間變短,整體景氣趨勢下滑,已快接近23分綠燈的下限;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續呈緊縮,綜合各主要機構的預測,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介於3.2~3.81%。

杜博士指出,台灣經濟發展的條件,就土地面積而言,世界排名第138名,天然資源包括60.71%森林覆蓋度,98%能源進口,年降雨2,500mm的利用率僅26%,2,319萬人口數,其中超過65歲已達17%的高齡社會;根據2022年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揭露,科學建設的排行,台灣第六,技術建設排名第九,整體國家競爭力全球排名第七,了解自己,進而找到優勢及發展模式,轉化缺點發揮優點,適當配置自有的資源,小國立足策略要善用他人資源,舉例荷蘭的花卉產業在全世界種植產花,磨出全球巿場的獨角獸。

至於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杜紫軍提出值得關注的四個面向,第一個是人口結構的隱憂,總生育率的下降及台灣出生及死亡人口出現生不如死的交叉點,對於未來人才供需不利;第二個是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覆蓋率及自由貿易成員(CPTPP、RCEP)的效果,找大的合作勝於找強的合作;第三個是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對各產業面臨成本增加、碳關稅及綠能化的衝擊;第四個則是產業轉型的各項困境。

對於台灣產業科技的前瞻性預測,從產業趨勢、產業關鍵技術、產業技術風險與機會等滾動式來觀察,包括了人口結構轉變,全球佈局的人才流動與運輸物流,網路世界中的電子交易,資安維護,跨領域科技整合,環保製造,資源效能提升,區域經濟常態及氣候變遷與災害控制,政府與企業應當扮演不同的合作角色。

未來2030~45年,重要且前瞻產業科技則指向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3D製造、大數據分析、AI、物聯網、合成生技、精準醫學、新能源科技、智慧城巿、元宇宙、區塊鏈及量子運算及設備。

 

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博士課後與文曄上課的董事們及高階主管合照。


文曄共同創辦人鄭文宗與許文紅認真上課。

現任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會策顧問的杜紫軍精彩與精闢演說。

上課學員做好防疫吸收新知。

文曄董事長親自頒贈小禮物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