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應極端情況的變局中建立新常態

從成本效益到戰略安全思考,分散佈局並精準策略性選擇

在全球政經局勢快速變遷的浪潮下,企業面臨的已非單一風險,而是系統性的結構轉變。本次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馨蕙博士以「川普2.0下美中經濟與台灣產業展望」為題,深入剖析自2018年以來,全球從傳統的「全球化」思維,轉向以國家戰略利益為核心的供應鏈重組趨勢。陳博士透過宏觀的政經分析與精闢的產業數據,揭示了企業在未來變局中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典範轉移:從成本效益到戰略安全
過去,全球化的核心法則是將生產轉移至成本最低廉的地區。然而,陳博士指出,當前的國際趨勢已徹底轉變。各國政府的考量重點已從單純的經濟效益,轉向以國家戰略安全為核心的綜合佈局。這意味著確保戰略性物資的穩定供應,已成為國家安全的基石;同時,維繫國內重要工作機會,特別是那些無法輕易外移的關鍵產業,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與民意支持。最終,這一切都與掌握金流動向、引導企業投資緊密相連,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與選票息息相關。此一轉變意味著,企業的設廠與投資決策,必須將地緣政治風險、政策穩定性與供應鏈韌性納入核心考量。

供應鏈重組的現實:分散佈局與策略性選擇
面對美中貿易關係的持續緊張,供應鏈重組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陳博士引用調查數據指出,自2023年以來,已有相當高比例的製造業增加了產線資產,主要目的在於「開發新產品或商業模式」與「分散製造」。這種策略調整體現在企業開始積極進行市場與客戶的分散,以降低對單一市場或大客戶的依賴,即使這意味著營運成本將大幅攀升。同時,企業不再盲目擴產,而是依據產品屬性進行更精準的策略性佈局,例如將高階製程與研發中心留在美國或台灣,而成熟的OEM代工則傾向東協等地區。陳博士特別強調,供應鏈如同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無法輕易地完全遷移。台灣雖缺乏終端品牌,卻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關稅與貿易壁壘的影響最終仍會傳導至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企業應對心法:從被動接單到主動擇客,從單一產品到系統整合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企業的經營思維必須進化。首先,在財務風險管理層面,高利率與匯率劇烈波動的時代,過去被視為假議題的「去美元化」正成為現實,企業應積極評估採用本幣交易或多元貨幣等方式抵減匯損風險。其次,在客戶關係管理上,台灣製造業已從有單就接的模式,轉變為更謹慎地挑選客戶,並需密切關注上下游供應鏈的財務狀況,以防潛在的斷鏈風險。最後,更關鍵的是商業模式的轉型,從單一硬體或製造導向,轉向整合客戶需求、提供完整系統與服務解決方案。市場需求已從單純的硬體,轉向包含設計、整合與後續維護的完整服務,這要求企業必須深入客戶的設計流程,透過跨領域的策略聯盟,共同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未來與展望:在變局中尋找新常態
極端情況正成為新常態。無論是COVID-19的衝擊,還是地緣政治的對抗,都加速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質變。陳博士提醒,我們不應只看單一經濟數據的表象,例如GDP成長可能高度集中於AI等少數產業,而忽略了多數企業面臨的真實困境。對公司而言,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客戶結構、供應鏈韌性與產品價值主張,積極擁抱數位轉型與跨界合作,並將「永續發展」視為創造差異化的契機。唯有如此方能在此波瀾壯闊的變局中,站穩腳步,開創未來。


陳馨蕙博士透過解讀扎實的數據,提出精闢的產業剖析。

參與課程之文曄董事及高階主管於課後合影。

文曄集團鄭文宗董事長(左)致贈陳馨蕙博士(右)感謝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