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本效益到战略安全思考,分散布局并精准策略性选择
在全球政经局势快速变迁的浪潮下,企业面临的已非单一风险,而是系统性的结构转变。本次邀请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馨蕙博士以「川普2.0下美中经济与台湾产业展望」为题,深入剖析自2018年以来,全球从传统的「全球化」思维,转向以国家战略利益为核心的供应链重组趋势。陈博士透过宏观的政经分析与精辟的产业数据,揭示了企业在未来变局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典范转移:从成本效益到战略安全
过去,全球化的核心法则是将生产转移至成本最低廉的地区。然而,陈博士指出,当前的国际趋势已彻底转变。各国政府的考虑重点已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转向以国家战略安全为核心的综合布局。这意味着确保战略性物资的稳定供应,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同时,维系国内重要工作机会,特别是那些无法轻易外移的关键产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民意支持。最终,这一切都与掌握金流动向、引导企业投资紧密相连,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与选票息息相关。此一转变意味着,企业的设厂与投资决策,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政策稳定性与供应链韧性纳入核心考虑。
供应链重组的现实:分散布局与策略性选择
面对美中贸易关系的持续紧张,供应链重组已是不可逆的趋势。陈博士引用调查数据指出,自2023年以来,已有相当高比例的制造业增加了产线资产,主要目的在于「开发新产品或商业模式」与「分散制造」。这种策略调整体现在企业开始积极进行市场与客户的分散,以降低对单一市场或大客户的依赖,即使这意味着营运成本将大幅攀升。同时,企业不再盲目扩产,而是依据产品属性进行更精准的策略性布局,例如将高阶制程与研发中心留在美国或台湾,而成熟的OEM代工则倾向东盟等地区。陈博士特别强调,供应链如同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无法轻易地完全迁移。台湾虽缺乏终端品牌,却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关税与贸易壁垒的影响最终仍会传导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企业应对心法:从被动接单到主动择客,从单一产品到系统整合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的经营思维必须进化。首先,在财务风险管理层面,高利率与汇率剧烈波动的时代,过去被视为假议题的「去美元化」正成为现实,企业应积极评估采用本币交易或多元货币等方式抵减汇损风险。其次,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台湾制造业已从有单就接的模式,转变为更谨慎地挑选客户,并需密切关注上下游供应链的财务状况,以防潜在的断链风险。最后,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从单一硬件或制造导向,转向整合客户需求、提供完整系统与服务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已从单纯的硬件,转向包含设计、整合与后续维护的完整服务,这要求企业必须深入客户的设计流程,透过跨领域的策略联盟,共同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未来与展望:在变局中寻找新常态
极端情况正成为新常态。无论是COVID-19的冲击,还是地缘政治的对抗,都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质变。陈博士提醒,我们不应只看单一经济数据的表象,例如GDP成长可能高度集中于AI等少数产业,而忽略了多数企业面临的真实困境。对公司而言,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客户结构、供应链韧性与产品价值主张,积极拥抱数字转型与跨界合作,并将「永续发展」视为创造差异化的契机。唯有如此方能在此波澜壮阔的变局中,站稳脚步,开创未来。